引言:建筑基础的重要性

建筑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的关键部分,承担着将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地基的重要使命。一个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的基础,能够确保建筑物在使用年限内的安全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实现”百年不倒”的建筑目标。相反,基础设计不当或施工质量差,可能导致建筑物沉降、倾斜、开裂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基础设计计算是建筑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涉及土壤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知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荷载特性、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入手,系统介绍建筑基础设计计算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从入门到精通,全面掌握这一关键技术。

一、建筑基础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1 基础的定义与功能

基础是建筑物底部与地基接触的结构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

  • 荷载传递: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安全有效地传递到地基;
  • 稳定性保证:确保建筑物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不产生过大的沉降、倾斜或滑动;
  • 耐久性保障:抵抗地下水的侵蚀、冻融循环等环境因素的破坏,确保长期使用性能;
  • 振动控制:减少机器振动、地震等引起的动力影响。

1.2 基础的分类

根据埋置深度、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基础可分为多种类型:

1.2.1 按埋置深度分类

  • 浅基础:埋置深度较浅(一般小于5米或基础宽度),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等;
  • 深基础:埋置深度较大(一般大于5米或基础宽度),如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等。

1.2.2 按结构形式分类

  • 独立基础:用于柱下,呈方形或矩形,如柱下独立基础;
  • 条形基础:呈长条形,用于墙下或一排柱下;
  • 筏板基础:整个建筑物底部为一整块钢筋混凝土板;
  • 箱形基础:由顶板、底板和纵横墙组成的箱形结构;
  • 桩基础:由桩和承台组成,将荷载传递到深层坚硬土层或岩层;
  • 沉井基础:大型空心筒状结构,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填充混凝土;
  • 墩基础:介于浅基础和深基础之间,通过人工或机械开挖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形成。

1.3 基础选型的基本原则

基础选型是基础设计的首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 地质适应性: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地下水位、土层分布等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
  • 荷载匹配性:根据建筑物荷载大小、分布特点选择能安全承担荷载的基础形式;
  • 经济合理性:在满足安全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选择造价最低、施工最方便的基础类型;
  • 施工可行性:考虑现场施工条件、技术水平、工期要求等因素;
  • 环境影响:评估基础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环境等的影响。

例如,对于软弱地基上的高层建筑,通常选择桩基础或筏板基础;对于荷载较小的单层工业厂房,可采用独立基础;对于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可考虑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以增强整体刚度。

二、土壤力学与地基勘察

2.1 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土壤是基础设计的直接作用对象,其物理力学性质直接影响基础的设计和计算。主要性质包括:

  • 密度与重度:天然密度(ρ)、干密度(ρd)、饱和密度(ρsat)、有效重度(γ’)等;
  • 含水量与孔隙比:天然含水量(w)、孔隙比(e)、孔隙率(n)等;
  • 压缩性指标:压缩系数(a)、压缩模量(Es)、固结系数(Cv)等;
  • 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粘聚力(c)等;
  • 渗透性指标:渗透系数(k)等。

这些参数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或现场原位测试获得,是基础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

2.2 地基勘察的重要性与方法

地基勘察是获取基础设计所需地质资料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

  • 确定地基土的层位分布和物理力学性质;
  • 识别不良地质现象(如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液化土等);
  • 确定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
  • 评估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 为基础选型和设计提供依据。

地基勘察方法主要包括:

  • 钻探取样:通过钻机钻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
  • 原位测试:如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旁压试验(PMT)、平板载荷试验(PLT)等;
  • 地球物理勘探:如地震波勘探、电阻率勘探等;
  • 地下水观测:监测地下水位及其变化。

2.3 地基承载力计算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能承受的最大荷载,是基础尺寸设计的重要依据。计算方法主要有:

2.3.1 理论公式法

基于塑性理论,如太沙基(Terzaghi)公式、梅耶霍夫(Meyerhof)公式、汉森(Hansen)公式等。以太沙基公式为例:

对于条形基础:

qu = c'Nc + qNq + 0.5γBNγ 

其中:

  • qu:极限承载力;
  • c’:有效粘聚力;
  • q:基础底面以上有效覆土压力;
  • γ:土的有效重度;
  • B:基础宽度;
  • Nc、Nq、Nγ:承载力系数,与土的内摩擦角有关。

2.3.2 现场试验法

如平板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等,通过试验结果直接或间接确定地基承载力。

2.3.3 规范法

根据国家或地区规范,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提供的方法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4 安全系数的确定

在地基承载力计算中,需要考虑适当的安全系数(K),通常取2-3,将极限承载力(qu)除以安全系数得到允许承载力(qa):

qa = qu / K 

安全系数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 建筑物重要性等级;
  • 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勘察资料的可靠性;
  • 荷载性质和组合情况;
  • 设计方法的精确程度;
  • 施工条件和质量控制水平。

三、荷载计算与分析

3.1 荷载类型与组合

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荷载主要包括:

3.1.1 按作用时间分类

  • 永久荷载(恒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 可变荷载(活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吊车荷载等;
  • 偶然荷载:如地震作用、爆炸力、撞击力等。

3.1.2 按作用方向分类

  • 竖向荷载:包括恒荷载、活荷载等;
  • 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地震作用、土压力等;
  • 弯矩荷载:由偏心荷载或水平荷载引起。

3.1.3 荷载组合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基础设计应考虑以下荷载组合:

  • 基本组合:1.2×恒荷载 + 1.4×活荷载(主要可变荷载) + 1.4×0.7×其他可变荷载;
  • 偶然组合:1.2×恒荷载 + 1.4×活荷载 + 偶然荷载;
  • 标准组合:1.0×恒荷载 + 1.0×活荷载(用于变形验算)。

3.2 荷载计算方法

3.2.1 恒荷载计算

恒荷载主要包括结构构件自重和非结构构件重量,计算公式为:

G = γ × V 

其中:

  • G:恒荷载;
  • γ:材料重度;
  • V:构件体积。

常用材料重度:

  • 钢筋混凝土:25 kN/m³;
  • 钢结构:78.5 kN/m³;
  • 砌体:18-20 kN/m³;
  • 普通混凝土:23-24 kN/m³。

3.2.2 活荷载计算

活荷载根据建筑功能按规范取值,如:

  • 住宅:2.0 kN/m²;
  • 办公楼:2.0 kN/m²;
  • 商店:3.5 kN/m²;
  • 教室:2.5 kN/m²;
  • 档案库:5.0 kN/m²。

3.2.3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

wk = βz × μs × μz × w0 

其中:

  • wk:风荷载标准值;
  • 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w0:基本风压。

3.2.4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底部剪力法公式为:

FEk = α1 × Geq 

其中:

  •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3.3 荷载传递与分配

在基础设计中,需要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合理传递和分配到基础上:

3.3.1 柱下荷载

柱子传递的荷载包括轴力、剪力和弯矩,通常从结构分析软件中直接获取。对于框架结构,柱底内力可通过整体分析得到。

3.3.2 墙下荷载

墙体传递的荷载通常以线荷载形式表示,计算公式为:

q = γ × t × h + q活 

其中:

  • q:墙下线荷载;
  • γ:墙体材料重度;
  • t:墙体厚度;
  • h:墙体高度;
  • q活:墙体承担的活荷载。

3.3.3 荷载分配

对于联合基础、筏板基础等,需要将柱子或墙体的荷载合理分配到基础底面。常用的方法有:

  • 刚性法:假设基础为刚性板,荷载按线性分布;
  • 弹性地基梁法:考虑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
  • 有限元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精确计算。

四、浅基础设计计算

4.1 独立基础设计

独立基础是柱下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设计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1.1 基础尺寸确定

  1. 基础底面积计算

根据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底面积:

A = Nk / (fa - γd × d) 

其中:

  • A:基础底面积;
  • Nk: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的轴力值;
  •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γd:基础及覆土的平均重度,一般取20 kN/m³;
  • d:基础埋置深度。
  1. 基础平面尺寸

对于矩形基础,根据弯矩大小确定长宽比,一般取1.0-1.5。

L = √(A × n) B = √(A / n) 

其中:

  • L:基础长度;
  • B:基础宽度;
  • n:长宽比。

4.1.2 基础高度确定

基础高度需满足抗冲切和抗剪切要求:

  1. 抗冲切验算
Fl ≤ 0.7βh ft am h0 

其中:

  • Fl:冲切力设计值;
  • 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 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 am:冲切破坏锥体平均周长;
  • h0:基础有效高度。
  1. 抗剪切验算
V ≤ 0.7βh ft bh0 

其中:

  • V:剪力设计值;
  • b:基础计算截面宽度。

4.1.3 基础配筋计算

基础底板按悬臂板计算,主要承受弯矩作用:

  1. 弯矩计算

对于柱边截面:

M = (1/4) × (B - bc)² × (2L + lc) × p 

其中:

  • M:柱边截面弯矩;
  • B、L:基础底面短边和长边尺寸;
  • bc、lc:柱截面短边和长边尺寸;
  • p:基础底面净反力。
  1. 配筋计算
As = M / (0.9fy h0) 

其中:

  • As:所需钢筋面积;
  • 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 h0:基础有效高度。

4.1.4 构造要求

  • 基础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
  • 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 钢筋保护层厚度:有垫层时不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
  • 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mm。

4.2 条形基础设计

条形基础主要用于墙下或一排柱下,设计计算方法如下:

4.2.1 基础宽度确定

根据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宽度:

B = Nk / (fa - γd × d) 

其中:

  • B:基础宽度;
  • Nk:单位长度上的荷载标准值;
  • 其他参数同独立基础。

4.2.2 基础高度确定

基础高度需满足抗剪切要求:

V ≤ 0.7βh ft bh0 

其中:

  • V:单位长度上的剪力设计值;
  • b:取单位长度1m。

4.2.3 基础配筋计算

  1. 弯矩计算

对于墙边截面:

M = (1/2) × p × s² 

其中:

  • M:墙边截面弯矩;
  • p:基础底面净反力;
  • s:悬挑长度。
  1. 配筋计算

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公式。

4.2.4 构造要求

  • 基础宽度大于2.5m时,钢筋可按0.9B长度交错布置;
  • 其他构造要求同独立基础。

4.3 筏板基础设计

筏板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设计计算较为复杂:

4.3.1 筏板尺寸确定

  1. 筏板面积确定

根据地基承载力计算筏板面积:

A = Nk / (fa - γd × d) 
  1. 筏板厚度确定

筏板厚度一般根据经验或类比确定,也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h = (5-10) × Lmax / 100 

其中:

  • h:筏板厚度;
  • Lmax:最大柱距。

筏板厚度一般不小于250mm,对于高层建筑不小于400mm。

4.3.2 筏板内力计算

筏板内力计算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刚性板法

假设筏板为刚性板,地基反力按线性分布:

p = N/A ± Mx/Wx ± My/Wy 

其中:

  • p:地基反力;
  • N:总竖向荷载;
  • Mx、My:对x、y轴的弯矩;
  • Wx、Wy:对x、y轴的截面抵抗矩。
  1. 弹性地基板法

考虑筏板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采用弹性理论计算。

  1. 有限元法

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精确计算。

4.3.3 筏板配筋计算

筏板配筋按双向板计算,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1. 柱下冲切验算

同独立基础抗冲切验算。

  1. 配筋计算

根据弯矩计算配筋:

As = M / (0.9fy h0) 

筏板一般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4.3.4 构造要求

  • 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 筏板厚度大于2m时,应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双向钢筋网。

五、深基础设计计算

5.1 桩基础概述

桩基础是通过桩将荷载传递到深层坚硬土层或岩层的基础形式,适用于以下情况:

  • 地基承载力不足,无法采用浅基础;
  • 地基沉降过大,需要控制沉降;
  • 需要抵抗水平荷载或上拔力;
  • 对振动敏感的建筑物;
  • 水上或近水建筑物。

桩基础按施工方法可分为:

  • 预制桩: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然后打入、振动或压入地基;
  • 灌注桩:在地基中钻孔,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桩体;
  • 搅拌桩:通过机械搅拌将水泥浆与原地土混合形成桩体。

按荷载传递方式可分为:

  • 端承桩:主要依靠桩端阻力承担荷载;
  • 摩擦桩:主要依靠桩侧摩阻力承担荷载;
  • 端承摩擦桩:同时依靠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承担荷载。

5.2 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单桩竖向承载力是桩基础设计的核心参数,计算方法主要有:

5.2.1 静力计算法

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计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Qu = Qs + Qp = u∑qsili + qpAp 

其中:

  • Qu: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Qs:桩侧总摩阻力;
  • Qp:桩端总阻力;
  • u:桩身周长;
  • qsi:第i层土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
  • li:第i层土中桩身长度;
  • qp:桩端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 Ap:桩端横截面积。

5.2.2 静载试验法

通过现场静载试验直接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最可靠的方法。试验方法有:

  • 慢速维持荷载法;
  • 快速维持荷载法;
  • 等速率贯入法(CRP法);
  • 等时间间隔加载法。

5.2.3 动测法

通过高应变动力检测(如PDA检测)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适用于工程桩的检测。

5.2.4 经验参数法

根据地区经验和规范提供的参数计算单桩承载力。

5.3 桩基础设计

5.3.1 桩数确定

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和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

n = Nk / (Ra × ξ) 

其中:

  • n:桩数;
  • Nk: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的轴力值;
  •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 Qu/K,一般取安全系数K=2;
  • ξ:桩群效应系数,一般取0.8-1.0。

5.3.2 桩的布置

桩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 桩的中心距一般不小于3倍桩径;
  • 桩群重心应与荷载重心尽量重合;
  • 桩的布置应考虑施工方便性;
  • 对于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基础,应适当增加桩数或设置斜桩。

5.3.3 承台设计

承台是连接桩与上部结构的构件,设计内容包括:

  1. 承台尺寸确定

承台平面尺寸根据桩的布置确定,厚度应满足抗冲切和抗剪切要求,一般不小于300mm。

  1. 承台配筋计算

承台按悬臂板或梁计算配筋,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 抗冲切验算;
  • 抗剪切验算;
  • 抗弯配筋计算。
  1. 构造要求
  •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 承台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 承台底面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200mm;
  • 承台顶面应设置构造钢筋网,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mm。

5.4 桩基础沉降计算

桩基础沉降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5.4.1 单桩沉降计算

单桩沉降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桩身弹性压缩;
  • 桩侧土体变形;
  • 桩端土体变形。

计算方法有:

  • 荷载传递法;
  • 弹性理论法;
  • 经验法。

5.4.2 桩群沉降计算

桩群沉降计算方法有:

  • 等代墩基法:将桩群视为一个深基础计算沉降;
  • 弹性理论法:考虑桩与桩、桩与土的相互作用;
  • 数值分析法:采用有限元或边界元法计算。

5.4.3 沉降控制标准

桩基础的沉降控制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和地基条件确定,一般可参考以下数值:

  • 普通建筑物:总沉降量不超过100mm,差异沉降不超过0.002L(L为相邻柱距);
  • 高层建筑:总沉降量不超过50-100mm,差异沉降不超过0.001L;
  • 对沉降敏感的建筑物:总沉降量不超过30-50mm,差异沉降不超过0.0005L。

六、特殊条件下的基础设计

6.1 软弱地基基础设计

软弱地基是指承载力低、压缩性高的地基土,如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软弱地基基础设计应采取以下措施:

6.1.1 地基处理

  • 换填法:挖除软弱土层,换填砂、石等良性材料;
  • 预压法:通过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提高地基承载力;
  • 强夯法:通过重锤夯击提高地基密实度;
  • 振冲法:通过振动和挤密作用提高地基承载力;
  • 深层搅拌法:将水泥浆与原地土混合形成复合地基。

6.1.2 基础形式选择

  • 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将荷载传递到深层坚硬土层;
  • 采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增强基础刚度,减小不均匀沉降;
  • 采用补偿式基础,利用挖去的土重补偿部分建筑物荷载。

6.1.3 设计要点

  • 适当增大基础底面积,减小基底压力;
  • 加强基础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
  • 设置沉降缝,减小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 预留沉降量,适应地基变形。

6.2 膨胀土地基基础设计

膨胀土是指含水量增加时体积膨胀、失水时体积收缩的粘性土,对建筑物危害较大。膨胀土地基基础设计应采取以下措施:

6.2.1 地基处理

  • 换填法:挖除膨胀土,换填砂、石等非膨胀性材料;
  • 化学改良法:掺入石灰、水泥等材料改良膨胀土性质;
  • 湿度控制法:通过防水、排水措施控制地基含水量变化。

6.2.2 基础形式选择

  • 采用桩基础,将桩端置于稳定的非膨胀土层或岩层;
  • 采用深基础,使基础底面位于大气影响深度以下;
  • 采用筏板基础,增强基础整体刚度。

6.2.3 设计要点

  • 基础埋深应大于大气影响深度,一般不小于1.5m;
  • 加强建筑物周边的防水、排水措施;
  • 设置沉降缝,减小膨胀变形的影响;
  • 采用柔性结构,适应地基变形。

6.3 湿陷性黄土地基基础设计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天然含水量下强度较高,但遇水后结构迅速破坏、强度显著降低、产生较大沉降的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基础设计应采取以下措施:

6.2.1 地基处理

  • 强夯法:通过重锤夯击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 挤密法:通过挤密桩提高地基密实度;
  • 预浸水法:预先浸水使黄土湿陷,然后进行基础施工;
  • 化学加固法:注入化学浆液加固地基。

6.2.2 基础形式选择

  • 采用桩基础,将桩端置于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
  • 采用深基础,使基础底面位于湿陷性土层以下。

6.2.3 设计要点

  • 基础埋深应大于湿陷性土层厚度;
  • 加强建筑物周边的防水、排水措施;
  • 采用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如筏板基础、箱形基础;
  • 避免在基础附近设置给排水管道,防止管道渗漏。

6.4 液化地基基础设计

液化地基是指在地震作用下,饱和砂土或粉土失去承载力、呈现液体状态的现象。液化地基基础设计应采取以下措施:

6.4.1 地基处理

  • 振冲法:通过振动和挤密作用提高砂土密实度;
  • 挤密砂桩法:设置砂桩提高地基抗液化能力;
  • 碎石桩法:设置碎石桩形成排水通道,加速孔隙水压力消散;
  • 强夯法:通过重锤夯击提高地基密实度。

6.4.2 基础形式选择

  • 采用桩基础,将桩端穿过液化土层,置于稳定土层或岩层;
  • 采用深基础,使基础底面位于液化土层以下。

6.4.3 设计要点

  • 桩基础应考虑液化时的侧向土压力;
  • 加强基础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
  • 避免在液化区域设置地下结构;
  • 加强建筑物周边的排水措施。

七、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7.1 基坑开挖与支护

7.1.1 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是基础施工的首要环节,应注意以下事项:

  • 根据土质条件和基坑深度确定开挖坡度;
  • 分层开挖,每层深度不宜超过2m;
  • 设置排水措施,防止雨水浸泡基坑;
  • 基坑底部应预留200-300mm保护层,防止地基土扰动;
  • 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验槽,防止地基土暴露时间过长。

7.1.2 基坑支护

对于深基坑或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需要采取支护措施:

  • 放坡开挖:适用于场地开阔、土质较好的情况;
  • 挡土墙支护:如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等;
  • 桩锚支护:如排桩加锚杆、地下连续墙加锚杆等;
  • 内支撑支护:如钢支撑、混凝土支撑等。

基坑支护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

  • 土质条件和地下水情况;
  • 基坑深度和平面尺寸;
  • 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情况;
  • 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

7.2 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7.2.1 浅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 垫层施工:垫层材料、厚度、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钢筋工程:钢筋规格、数量、位置、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模板工程:模板尺寸、位置、固定方式应满足要求;
  • 混凝土工程: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振捣、养护应符合规范要求;
  • 施工缝处理:施工缝位置和处理方法应符合规范要求。

7.2.2 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 预制桩施工

    • 桩的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 打桩顺序应合理安排,避免挤土效应;
    • 打桩过程中应监测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
  • 灌注桩施工

    • 钻孔质量:孔径、孔深、垂直度应符合要求;
    • 清孔质量:孔底沉渣厚度应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钢筋规格、数量、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 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浇筑应连续进行,防止断桩。

7.3 基础检测与验收

7.3.1 基础检测方法

  • 浅基础检测

    • 基础尺寸、位置检测;
    • 混凝土强度检测(回弹法、超声法、钻芯法等);
    • 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检测。
  • 桩基础检测

    • 桩身完整性检测(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
    • 单桩承载力检测(静载试验、高应变动力检测等);
    • 桩身混凝土强度检测(钻芯法等)。

7.3.2 基础验收标准

基础验收应符合以下标准:

  • 基础尺寸、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 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钢筋规格、数量、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 桩基础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 基础沉降应在允许范围内。

八、基础设计案例分析

8.1 高层建筑筏板基础设计案例

8.1.1 工程概况

某30层高层住宅楼,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2层,地上高度90m。地基土层分布如下:

  • 0-2m:填土;
  • 2-8m: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150kPa;
  • 8-15m:细砂,承载力特征值200kPa;
  • 15m以下:密实砂砾层,承载力特征值300kPa。

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3m。

8.1.2 基础选型

考虑到建筑物高度大、荷载大,且地基土承载力中等,选用筏板基础,筏板厚度1.8m,埋深6.5m。

8.1.3 荷载计算

上部结构总荷载标准值:320000kN 基础自重:40000kN 覆土重:30000kN 总荷载:390000kN

8.1.4 地基承载力验算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 = fak + ηbγ(b-3) + ηdγm(d-0.5) = 200 + 0.3×10×(30-3) + 1.5×10×(6.5-0.5) = 200 + 81 + 90 = 371 kPa 

基底压力:

p = 390000 / (30×25) = 520 kPa > fa = 371 kPa 

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需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

8.1.5 方案调整

采用桩筏复合基础,设置直径600mm的钻孔灌注桩,桩长18m,桩端进入密实砂砾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桩侧摩阻力:

Qs = u∑qsili = 3.14×0.6×(30×6 + 40×7 + 60×5) = 3.14×0.6×(180+280+300) = 3.14×0.6×760 = 1431 kN 

桩端阻力:

Qp = qpAp = 3000×3.14×0.3² = 848 kN 

单桩极限承载力:

Qu = Qs + Qp = 1431 + 848 = 2279 kN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Ra = Qu/K = 2279/2 = 1140 kN 

桩数计算:

n = (390000 - 371×30×25) / 1140 = (390000 - 278250) / 1140 = 111750 / 1140 = 98 根 

实际布置100根桩,桩间距3m。

8.1.6 筏板设计

筏板厚度1.8m,采用C40混凝土,双层双向配筋,底层钢筋Φ25@150,上层钢筋Φ22@150。

8.1.7 沉降计算

采用等代墩基法计算沉降,预估最大沉降量约40mm,差异沉降约0.0008L,满足规范要求。

8.2 软弱地基上厂房基础设计案例

8.2.1 工程概况

某单层工业厂房,跨度24m,柱距6m,长度60m,轻钢结构。地基土层分布如下:

  • 0-3m:填土;
  • 3-12m:淤泥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80kPa,压缩模量2MPa;
  • 12m以下: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180kPa,压缩模量6MPa。

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1m。

8.2.2 基础选型

考虑到地基软弱,荷载分布不均匀,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上的独立基础。

8.2.3 地基处理

设计水泥土搅拌桩,桩径500mm,桩长10m,进入粉质粘土层2m,正方形布置,桩距1.2m。

单桩承载力计算:

Ra = u∑qsili + αqpAp = 3.14×0.5×(15×8 + 40×2) + 0.5×800×3.14×0.25² = 3.14×0.5×(120+80) + 0.5×800×0.196 = 314 + 78.4 = 392.4 kN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fspk = mRa/Ap + β(1-m)fsk = (0.136×392.4/0.196) + 0.8×(1-0.136)×80 = 272 + 55.3 = 327.3 kPa 

其中:

  • m = 面积置换率 = 0.1961.44 = 0.136;
  • β =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8;
  • fsk =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取80kPa。

8.2.4 基础设计

柱下独立基础,尺寸2.5m×2.5m,厚度0.6m,采用C25混凝土,配筋Φ16@150双向。

基底压力验算:

P = N/A = 800/6.25 = 128 kPa < fspk = 327.3 kPa 

满足要求。

8.2.5 沉降计算

预估最大沉降量约30mm,差异沉降约0.001L,满足规范要求。

九、基础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9.1 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9.1.1 问题表现

基础不均匀沉降是指建筑物不同部位沉降量不一致,可能导致:

  • 建筑物倾斜;
  • 墙体、楼板开裂;
  • 门窗变形,无法正常开启;
  • 管道变形、断裂。

9.1.2 原因分析

  • 地基土不均匀,如软硬不均、厚度变化大;
  • 荷载分布不均匀,如部分区域荷载大,部分区域荷载小;
  • 基础形式不当,如刚度不足;
  • 相邻建筑物影响;
  • 地下水变化;
  • 施工不当,如基坑开挖扰动地基土。

9.1.3 解决方案

  • 设计阶段

    • 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增强基础刚度;
    • 采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独立单元;
    • 调整基础尺寸,使基底压力均匀分布;
    • 对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 施工阶段

    •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避免扰动地基土;
    • 控制施工速度,避免加载过快;
    • 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使用阶段

    • 控制周边环境变化,如避免大量抽水;
    • 定期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
    • 对已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采取纠偏措施。

9.2 基础渗漏问题

9.2.1 问题表现

基础渗漏是指地下水通过基础或地下室墙体渗入室内,可能导致:

  • 地下室积水;
  • 室内潮湿,影响使用;
  • 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
  • 设备损坏,物品发霉。

9.2.2 原因分析

  • 防水设计不当,如防水层设置不合理;
  • 施工质量问题,如混凝土不密实、防水层破损;
  • 材料问题,如防水材料质量不合格;
  • 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防水层开裂;
  • 地下水位上升,超过设计水位。

9.2.3 解决方案

  • 设计阶段

    • 合理设计防水系统,如设置多道防水防线;
    • 选择适合的防水材料,如SBS卷材、聚氨酯涂料等;
    • 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集水井等;
    • 考虑地下水位变化,预留安全余量。
  • 施工阶段

    •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防水层;
    • 确保混凝土密实,控制裂缝宽度;
    • 加强施工缝、变形缝等细部处理;
    • 做好成品保护,防止防水层破损。
  • 使用阶段

    • 定期检查防水系统状况;
    • 对渗漏部位及时修补;
    • 加强排水系统维护。

9.3 基础承载力不足问题

9.3.1 问题表现

基础承载力不足是指地基土无法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可能导致:

  • 基础沉降过大;
  • 建筑物倾斜、开裂;
  • 严重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

9.3.2 原因分析

  • 地质勘察不准确,地基承载力估计过高;
  • 设计计算错误,基础尺寸不足;
  • 施工质量问题,如地基土扰动、混凝土强度不足;
  • 荷载增加,如建筑物改造、加层;
  • 地基土性质变化,如地下水位上升、地震等。

9.3.3 解决方案

  • 预防措施

    • 加强地质勘察,确保勘察数据准确;
    •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计算;
    •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 预留适当的安全系数。
  • 加固措施

    • 基础扩大:通过增大基础底面积减小基底压力;
    • 桩基加固:增设桩基,将部分荷载传递到深层土层;
    • 地基加固:通过注浆、搅拌桩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
    • 卸荷加固:减轻上部结构荷载。

十、现代技术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10.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建筑信息模型(BIM)

10.1.1 CAD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已成为基础设计的标准工具,主要应用包括:

  • 基础平面布置:快速绘制基础平面图,精确确定基础位置和尺寸;
  • 基础详图绘制:高效绘制基础剖面图、配筋图等详图;
  • 工程量计算:自动计算混凝土、钢筋等材料用量;
  • 设计修改:方便快捷地进行设计修改和优化。

10.1.2 BIM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在CA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维设计技术,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包括:

  • 三维可视化:直观展示基础与上部结构、地下管线的关系;
  • 碰撞检测:检查基础与其他构件的冲突,避免施工问题;
  • 协同设计: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协同设计;
  • 工程量统计:自动统计基础工程量,提高预算准确性;
  • 施工模拟:模拟基础施工过程,优化施工方案。

10.2 有限元分析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包括:

10.2.1 基础内力分析

  • 筏板基础内力分析:考虑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精确计算筏板内力;
  • 箱形基础内力分析:分析箱形基础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 桩筏基础内力分析:分析桩、筏板、地基的共同作用。

10.2.2 地基变形分析

  • 沉降计算:精确计算基础沉降量和沉降分布;
  • 水平位移分析:分析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
  • 固结分析:分析饱和土地基的固结过程。

10.2.3 稳定性分析

  • 边坡稳定性分析:分析基础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基坑支护稳定性分析:分析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 地基承载力分析:分析地基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

常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包括:

  • PLAXIS:专业的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
  • ABAQUS:通用有限元软件,适用于复杂非线性分析;
  • 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适用于结构分析;
  • MIDAS:土木工程专用有限元软件。

10.3 人工智能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主要包括:

10.3.1 基础选型优化

  • 专家系统: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辅助工程师选择最优基础形式;
  • 机器学习:通过大量工程案例训练,预测不同基础形式的性能;
  • 多目标优化: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施工性等因素,优化基础设计。

10.3.2 地基参数预测

  • 神经网络:根据有限的勘察数据预测地基土参数;
  • 支持向量机:预测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特性;
  • 深度学习:分析地质雷达、波速测试等数据,识别地下土层分布。

10.3.3 设计自动化

  • 参数化设计:通过参数化模型自动生成基础设计方案;
  • 生成式设计:根据约束条件自动生成多种设计方案;
  • 设计审查:自动检查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4 监测技术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监测技术是确保基础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

10.4.1 沉降监测

  • 水准测量:通过精密水准仪测量建筑物沉降;
  • 静力水准仪:连续监测建筑物沉降;
  • GPS监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建筑物位移;
  • InSAR技术:利用卫星雷达干涉技术监测大范围地面沉降。

10.4.2 倾斜监测

  • 测斜仪:监测建筑物和基坑的倾斜变形;
  • 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物倾斜角度;
  • 激光扫描: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取建筑物变形数据。

10.4.3 应力监测

  • 应变计:监测基础和结构的应变;
  • 土压力盒:监测基础底面和侧面的土压力;
  • 钢筋应力计:监测基础钢筋的应力状态。

10.4.4 数据分析与预警

  • 实时数据传输: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监测数据;
  • 数据分析:分析监测数据,评估基础工程安全状态;
  • 预警系统:设置预警阈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十一、基础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1.1 绿色基础设计

绿色基础设计是指在基础设计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趋势包括:

11.1.1 减少资源消耗

  • 优化设计:通过精确计算,减少混凝土和钢筋用量;
  • 材料替代:使用再生骨料、工业废料等替代传统材料;
  • 结构优化:采用新型结构形式,提高材料利用率。

11.1.2 降低环境影响

  • 减少开挖:采用微型桩、锚杆等技术减少土方开挖;
  • 降低噪音和振动:采用低噪音、低振动施工方法;
  • 保护地下水:采用封闭式施工,防止地下水污染。

11.1.3 提高能源效率

  • 地源热泵:利用基础作为地源热泵的热交换器;
  • 地下空间利用: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能源消耗;
  • 节能材料:使用节能环保材料,降低建筑能耗。

11.2 智能化基础设计

智能化基础设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基础设计的智能化水平,主要趋势包括:

11.2.1 数字孪生技术

  • 基础数字孪生:建立基础的数字模型,实时反映基础状态;
  • 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基础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管理;
  • 预测性维护: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基础可能出现的问题。

11.2.2 大数据应用

  • 工程数据库:建立基础工程数据库,积累设计经验;
  • 数据挖掘:从大量工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 案例推理:基于历史案例辅助基础设计决策。

11.2.3 云计算与协同设计

  • 云平台: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计平台;
  • 协同工作:实现多专业、多地点协同设计;
  • 资源共享:共享设计资源,提高设计效率。

11.3 新材料与新技术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11.3.1 新型材料

  • 高性能混凝土: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混凝土材料;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用于基础加固;
  • 自愈合混凝土:能够自动修复裂缝的混凝土材料;
  • 轻质高强材料:减轻基础重量,提高抗震性能。

11.3.2 新型基础形式

  • 能源桩:兼具承载和热交换功能的桩基础;
  • 可控刚度桩:能够调节刚度的桩基础,适应不同荷载条件;
  • 装配式基础: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基础形式;
  • 微型桩:小直径、高承载力的桩基础,适用于空间受限场合。

11.3.3 新型施工技术

  • 3D打印技术:直接打印基础构件;
  • 机器人施工:使用机器人进行基础施工;
  • 无人化施工:实现基础施工的自动化和无人化;
  • 智能施工装备:具备感知、决策能力的施工装备。

结论

建筑基础设计计算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本文从基础概念、土壤力学、荷载计算、浅基础设计、深基础设计、特殊条件下的基础设计、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基础设计案例分析、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现代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建筑基础设计计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基础设计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荷载特性、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确保基础设计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基础设计方法和技术正在不断创新,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基础设计计算需要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建设安全、经济、环保的建筑物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百年不倒”,实现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