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Slackware Linux由Patrick Volkerding于1993年创建,是现存最古老的Linux发行版,被誉为”Linux的活化石”。它的设计哲学强调简洁性、稳定性和类Unix性,这使得它在快速变化的Linux世界中保持了独特的地位。Slackware的名字来源于”Church of the SubGenius”中的概念”slack”,意为舒适和自由,反映了其设计理念——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和控制权。本文将深入探讨Slackware从诞生至今的版本演变,分析各个版本的技术特性与差异,揭示这个古老发行版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计算环境的需求。

Slackware的起源与早期版本(1.0-3.0)

Slackware 1.0(1993年):奠定基础

Slackware 1.0于1993年7月16日发布,标志着这个历史性发行版的诞生。它基于Softlanding Linux System(SLS)发行版,但进行了大量改进和优化。这个初始版本包含24个软盘镜像,使用Linux内核0.99pl11,主要软件包包括XFree86、TeX和GNU C/C++编译器。

Slackware 1.0的主要创新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预编译的软件包集合,使用户无需从源代码编译整个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进步,因为大多数早期Linux发行版要求用户具备相当的技术知识和耐心来编译软件。

安装过程完全通过软盘进行,用户需要逐一插入软盘来安装系统组件。虽然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相当原始,但在当时,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的Linux安装方法。

Slackware 2.0(1994年):逐步完善

1994年7月发布的Slackware 2.0带来了显著改进。它升级到Linux内核1.0.9,引入了基于软盘的安装系统,并增加了对更多硬件的支持。这个版本开始形成了Slackware特有的软件包管理方式,使用简单的脚本来处理软件安装、升级和删除。

Slackware 2.0还引入了更多的系统管理工具,并改进了对网络功能的配置。虽然图形界面仍然相对简陋(主要使用FVWM窗口管理器),但系统的基础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使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Linux发行版之一。

Slackware 3.0(1995年):技术转型

Slackware 3.0于1995年10月30日发布,代表了该发行版的第一次重大技术转型。它使用Linux内核1.2.13,并引入了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二进制格式,取代了之前使用的a.out格式。这一变化使Slackware能够更好地支持现代应用程序和共享库。

此外,Slackware 3.0开始使用更现代的C库(glibc),这为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和兼容性。该版本还增加了对更多商业应用程序的支持,反映了Linux从纯粹的爱好者项目向实用操作系统转变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Slackware已经开始形成了其特有的设计哲学:简洁、稳定和类Unix性。系统配置主要通过编辑文本文件完成,这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但也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控制权。

Slackware的稳定期(4.0-8.0)

Slackware 4.0(1998年):现代化转型

1998年5月发布的Slackware 4.0标志着该发行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它使用Linux内核2.0.34,完全转向glibc,并引入了pkgtool软件包管理工具,大大简化了软件包的安装和管理。

Slackware 4.0还改进了安装程序,使其更加用户友好。虽然仍然基于文本界面,但安装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这一版本还引入了对更多现代硬件的支持,包括更好的声卡和网络适配器驱动。

在桌面环境方面,Slackware 4.0开始提供KDE 1.0作为可选的图形界面,这标志着Slackware开始重视桌面用户体验。然而,系统仍然保持了其简洁性,没有添加不必要的配置层或工具。

Slackware 7.0(1999年):新世纪的准备

Slackware 7.0于1999年10月25日发布,是Slackware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用Linux内核2.2.13,引入了全新的安装系统,支持更多的文件系统(包括ReiserFS),并增加了对USB设备的初步支持。

这一版本还改进了对多处理器的支持,反映了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软件包方面,Slackware 7.0提供了KDE 1.1.2作为主要桌面环境,同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窗口管理器如FVWM和Afterstep。

Slackware 7.0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对系统启动过程的优化,使其更加快速和可靠。这一版本还引入了更多的安全特性,包括改进的防火墙配置工具和更严格的默认权限设置。

Slackware 8.0(2001年):迎接新千年

2001年6月29日发布的Slackware 8.0代表了Slackware进入新千年后的第一次重大更新。它使用Linux内核2.4.5,引入了对KDE 2.1.2和GNOME 1.4的支持,标志着对现代桌面环境的全面拥抱。

Slackware 8.0还增加了对USB设备的更好支持,包括自动检测和配置功能。在软件包管理方面,它引入了pkgtools的改进版本,提供了更强大的软件包依赖关系处理能力。

这一版本还改进了对笔记本电脑的支持,包括对PCMCIA设备和电源管理的更好支持。随着Linux在服务器和桌面市场的份额不断增长,Slackware 8.0通过提供更全面的硬件支持和更现代的软件包,努力保持其相关性。

现代化转型期(9.0-12.0)

Slackware 9.0(2003年):技术革新

Slackware 9.0于2003年3月19日发布,带来了多项技术革新。它使用Linux内核2.4.20,引入了GCC 3.2.3编译器,并放弃了对a.out格式的支持,完全转向ELF格式。这一变化使Slackware能够更好地支持现代应用程序和开发工具。

在软件包管理方面,Slackware 9.0引入了新的软件包管理工具installpkg,提供了更高效的软件包安装和升级功能。这一版本还改进了对多语言环境的支持,包括更好的国际化(i18n)和本地化(l10n)支持。

Slackware 9.0还提供了KDE 3.1作为主要桌面环境,同时继续支持GNOME。然而,这也是最后一个官方支持GNOME的Slackware版本,反映了开发团队对资源分配的战略调整。

Slackware 10.0(2004年):双内核策略

2004年5月23日发布的Slackware 10.0采用了独特的双内核策略。它默认使用Linux内核2.4.26,但同时提供2.6.7作为可选,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内核版本。这一策略反映了Slackware团队对稳定性和创新性的平衡考量。

Slackware 10.0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引入了X.org X11R6.7.0替代XFree86,这一变化对整个Linux社区产生了深远影响。X.org后来成为Linux图形系统的事实标准,Slackware的这一决策显示了其技术前瞻性。

在桌面环境方面,Slackware 10.0提供了KDE 3.2.3和GNOME 2.6,同时改进了对热插拔设备的支持,使USB设备和可移动存储的使用更加便捷。这一版本还引入了更好的无线网络支持,反映了移动计算技术的兴起。

Slackware 12.0(2007年):完全现代化

Slackware 12.0于2007年7月1日发布,代表了该发行版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它完全转向2.6内核系列(使用2.6.21.5),放弃了2.4内核的支持,这一变化使Slackware能够更好地支持现代硬件和功能。

Slackware 12.0引入了HAL(硬件抽象层)和udev,大大改进了对热插拔设备的自动检测和配置。在桌面环境方面,它提供了KDE 3.5.7和Xfce 4.4.1,但放弃了对GNOME的官方支持,这一决策引发了社区内的广泛讨论。

这一版本还改进了对多媒体内容的支持,包括更好的音频和视频编解码器。在系统管理方面,Slackware 12.0引入了更多的自动化工具,但仍然保持了其传统的简洁性和直接性,没有过度依赖配置向导或图形化工具。

当代Slackware(13.0-15.0)

Slackware 13.0(2009年):64位时代的到来

Slackware 13.0于2009年8月26日发布,标志着Slackware正式进入64位时代。除了传统的32位版本外,它首次提供了64位版本(x86_64),使用Linux内核2.6.29.6。这一变化使Slackware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硬件的性能优势。

Slackware 13.0完全转向HAL和udev,改进了对现代硬件的自动检测和配置。在桌面环境方面,它引入了KDE 4.2.4,尽管这一版本的KDE在当时还不够成熟,但这一决策显示了Slackware团队对技术进步的承诺。

这一版本还改进了对多核处理器的支持,包括更好的调度和并行处理能力。在系统管理方面,Slackware 13.0引入了更多的安全特性,包括改进的防火墙配置和更严格的默认安全设置。

Slackware 14.0(2012年):兼容性与现代化的平衡

2012年9月26日发布的Slackware 14.0代表了兼容性与现代化的平衡。它使用Linux内核3.2.29,引入了MultiLib支持,允许64位系统运行32位应用程序,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软件兼容性。

Slackware 14.0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systemd的抵制,它选择继续使用传统的sysvinit作为初始化系统。这一决策反映了Slackware对Unix传统的坚持,以及对系统复杂性的控制考量。

在硬件支持方面,Slackware 14.0增加了对UEFI的支持,使其能够在新型计算机上安装。在桌面环境方面,它提供了KDE 4.8.5和Xfce 4.10.0,后者成为轻量级桌面环境的首选。

Slackware 15.0(2021年):现代传统主义

Slackware 15.0于2021年2月2日发布,是当前最新版本,代表了”现代传统主义”的理念。它使用Linux内核5.10.17(LTS版本),引入了PAM(可插拔认证模块),改进了对现代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Slackware 15.0提供了KDE Plasma 5作为主要桌面环境,同时继续支持Xfce 4.16。在安全性方面,它引入了更多的安全更新和改进,包括更好的加密支持和更严格的默认权限设置。

尽管引入了现代技术,Slackware 15.0仍然坚持使用传统的sysvinit初始化系统,抵制了systemd的采用。这一决策虽然引发争议,但也赢得了那些追求简洁和可预测性的用户的赞赏。

各版本技术特性对比

版本发布年份Linux内核默认桌面环境软件包管理架构支持主要特性
1.019930.99pl11简单脚本x86首个广泛使用的版本
2.019941.0.9FVWM改进的脚本x86引入基于软盘的安装
3.019951.2.13FVWMpkgtoolsx86引入ELF格式
4.019982.0.34FVWM, KDE 1.0pkgtoolx86完全转向glibc
7.019992.2.13KDE 1.1.2pkgtoolsx86支持ReiserFS
8.020012.4.5KDE 2.1.2, GNOME 1.4pkgtoolsx86改进USB支持
9.020032.4.20KDE 3.1pkgtoolsx86引入GCC 3.2.3
10.020042.4.262.6.7KDE 3.2.3, GNOME 2.6pkgtoolsx86引入X.org
12.020072.6.21.5KDE 3.5.7, Xfce 4.4.1pkgtoolsx86完全转向2.6内核
13.020092.6.29.6KDE 4.2.4, Xfce 4.6.1pkgtoolsx86, x86_64引入64位支持
14.020123.2.29KDE 4.8.5, Xfce 4.10.0pkgtoolsx86, x86_64引入MultiLib
15.020215.10.17KDE Plasma 5, Xfce 4.16pkgtoolsx86, x86_64引入PAM支持

Slackware的设计哲学与特色

Slackware的设计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这些原则贯穿了其所有版本的发展:

简洁性

Slackware尽量保持系统的简洁,不添加不必要的配置层或工具。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直接与系统配置文件交互,而不需要通过特定的工具。例如,网络配置通过编辑/etc/rc.d/rc.inet1.conf文件完成,而不是使用图形化向导。这种直接性虽然增加了学习曲线,但也提供了更大的透明度和控制权。

稳定性

Slackware的发布周期较长,通常只包含经过充分测试的稳定软件。这使得Slackware成为服务器和关键系统的理想选择。例如,Slackware 15.0使用Linux内核5.10.17(LTS版本),而不是最新的内核,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类Unix性

Slackware遵循传统的Unix设计原则,包括文件系统层次结构、启动脚本和系统管理方式。例如,它使用传统的BSD风格的启动脚本,而不是许多现代Linux发行版采用的systemd。这种坚持传统的做法使Slackware保持了Unix系统的简洁性和可预测性。

KISS原则

Keep It Simple, Stupid(保持简单)是Slackware的核心设计原则。系统配置尽可能简单直接,避免过度自动化。例如,Slackware不自动解决软件包依赖关系,而是要求用户手动处理,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使用难度,但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透明度。

自主性

Slackware给予用户更多的控制权和责任。用户需要自己解决依赖关系,这虽然增加了使用难度,但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安装软件通常需要使用以下命令:

installpkg package-name.tgz 

而不是像其他发行版那样使用自动解决依赖关系的包管理器。

Slackware在现代Linux生态中的地位

尽管Slackware不是最流行的Linux发行版,但它在Linux社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教育价值

Slackware是学习Linux系统内部工作原理的优秀平台。由于它抽象层次较少,用户必须直接与系统交互,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配置网络接口需要直接编辑配置文件,而不是使用图形化工具,这迫使用户了解网络配置的基本原理。

服务器应用

由于其稳定性和简洁性,Slackware被广泛用于服务器环境,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稳定运行的服务器。例如,许多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选择Slackware作为操作系统,因为它的简单性减少了故障点和安全风险。

开发者社区

Slackware拥有一个忠诚的开发者社区,他们继续维护和改进这个发行版。与其他大型发行版不同,Slackware的开发团队相对较小,主要由Patrick Volkerding领导的一小群核心开发者组成。这种小团队结构使得开发决策更加高效和一致。

衍生发行版

许多其他Linux发行版,如SUSE Linux,最初都是基于Slackware的。例如,SUSE Linux在早期版本中使用了Slackware的软件包管理系统和安装程序。这些衍生发行版证明了Slackware设计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历史意义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Linux发行版,Slackware在Linux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见证了Linux从一个小型项目到全球性操作系统的演变。它为后来的发行版提供了许多基础概念和工具,影响了整个Linux生态系统的发展。

结论:Slackware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Slackware Linux从1993年诞生至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核心设计哲学保持不变。它始终坚持简洁、稳定和类Unix性的原则,这使得它在快速变化的Linux世界中保持了一贯的特色。

从最初的24个软盘镜像到现在的DVD镜像,从Linux内核0.99到5.10,从无图形界面到KDE Plasma 5,Slackware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需求。然而,它拒绝了许多现代Linux发行版采用的复杂性,如systemd和自动依赖关系解决,这使其成为那些追求简洁和控制的用户的理想选择。

尽管Slackware可能不适合所有用户,特别是Linux新手,但它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Linux系统内部工作原理的用户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平台。同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使其成为服务器环境的理想选择。

未来,Slackware可能会继续其缓慢而稳定的发展节奏,专注于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逐步适应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无论Linux世界如何变化,Slackware都将作为Linux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存在,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稳定和可控的操作系统选择。

在技术快速迭代和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Slackware的存在提醒我们,简单性和稳定性仍然是操作系统设计的核心价值。正如Patrick Volkerding所说:”Slackware是为了那些想要控制自己系统的用户而设计的。”这一理念将继续指导Slackware的发展,使其在Linux世界中保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